一生中最公平的資源,就是每天 24 小時。
作家 Annie Dillard 在著作《The Writing Life》中寫道:「我們如何過每一天,就是我們如何過一生」。1
我們的時間流向,隨著年齡不斷改寫,也悄悄勾勒出一張「人生關係地圖」。
美國時間使用調查(American Time Use Survey, ATUS
為了更清楚呈現這些趨勢,我將資料依關係類別拆分成六張圖表 3,接下來讓我們逐一探討。
1. 家人
小時候,家人幾乎是我們的全世界,每天的相處時間最為密集。
隨著我們長大、離家上大學、建立自己的獨立生活,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便會從 20 歲開始急速銳減。
那些與父母、手足習以為常的日常相處,逐漸被需要刻意安排的見面所取代。
時間算式有時很無情:若父母已經 65 歲,維持一年見一次面的頻率,那麼此生可能只剩下 15 個「下次見」。
時光飛逝,珍惜與他們相處的每分每秒,因為總有一天,會是你最後一次見到他們。
2. 朋友
在學生時期,我們花很多時間在建立、經營友誼,並在 18 歲左右達到頂峰。
隨著年紀越大,越會發現:多數的朋友並不是真正的朋友。
他們在事情有趣、好玩或對他們有利時,會搭個順風車;當這些好處消失時,他們也就跟著不見蹤影。
真正的朋友,是無論順境或逆境,總是在那裡支持你的人。
真正的朋友,是在你一無所有可回報時,依然關心你的人。
珍惜那些敢說真話、告訴你事實、勇於挑戰你的朋友。
珍惜那些讓你感到自在,無需刻意打掃家裡就能招待的朋友。
珍惜那些激勵你向上、為你注入能量,讓你成為更好版本自己的朋友。
抱持開放心態認識新朋友,但別忘了那些一直都在的舊朋友。
3. 伴侶
當我們踏入長期親密關係,與伴侶相處的時間會逐漸增加,直到終老。
因此,選擇與誰共度一生,是 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
你需要明智地選擇,因為這個人將陪你度過人生中最美好與最糟糕的日子。
如果你渴望組成一個家庭,尋找那位真心想成為「丈夫/妻子」和「父親/母親」的人,而不是只想擁有「老婆/老公」和「孩子」的人。4
愛的最佳方程式是 1 + 1 = ∞;是兩個自由、獨立、完整的靈魂,組成無限大的「我們」。
理想的伴侶,是那個讓你舒服地呈現最真實樣貌的人。
不僅是找到能一起玩樂、歡笑的人,更是願意一同享受無聊的人。
因為兩人相處時,更多時候是安靜地坐在沙發、無所事事的「你看我,我看妳」。
一段維持數十年的長久關係,都是由這些看似枯燥乏味、平淡無奇的日常所組成的。
4. 孩子
對父母而言,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主要集中在 30 到 40 歲之間。
在這段被稱為「黃金時期
那些年你們一起探索新事物、培養共同興趣的每個片刻,都是在存入未來懷舊時得以領取的「記憶股息
然而,這段時間通常也是父母為事業打拼、最忙碌於工作的階段。
但請記住,這段時光一旦錯過,就再也無法重來。
當孩子長大,有了自己的朋友、配偶,甚至是自己的小孩,你將不再是他們的 全世界。
二十年後,還會記得你曾經為了養家糊口、替公司賣肝、熬夜加班的人,不是你的老闆,不是你的同事,是你的孩子。
每件事都有機會成本:奮力向前衝、拼命賺錢的同時,你了解自己正在向後 放棄 什麼嗎?
5. 同事
在 20 到 60 歲的職業生涯中,同事佔據我們社交生活的一大部分。許多人在這段期間,醒著的時間與同事相處甚至多於家人和朋友。
和誰一起工作,將深深影響我們的內心幸福感。
可以問問自己:
- 我身邊的同事是否刺激我有不同的思考?
- 我有不斷地從他們身上學習到新事物嗎?
- 我是否享受和他們合作、一起解決問題?
6. 自己
獨處的時間隨著年齡增長而穩定增加。我們可能會直覺地認為,獨處時間增加等同於老年人變得更加孤單。
但事實上,獨處不等於孤獨。獨處是一種客觀物理狀態,指自己一個人在某個空間;而孤獨是一種主觀情緒感受,源於對社交連結的渴望未被滿足。
研究指出
因此,學習愛自己,並將獨處時光轉化為高品質的自我對話與沉澱,是維持晚年幸福感的一項關鍵技能。
一個人去散步。
一個人吃晚餐。
一個人看電影。
當一個人能和自己愉快地和平相處,周遭的人事物都將變得和藹可親。
當你找到心靈的平靜,便會體會到一種靜謐的喜悅,對於活著本身都能感到感恩。
試著放慢生活步調,你會發現,簡單的快樂其實無所不在,只要願意停下來細細品味。
你跟自己熟嗎?

人生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陪伴重心:童年是家人,青春是朋友,中年是伴侶、孩子與同事,老年則是伴侶與自己。
作家 Jim Rohn 曾說:「我們都是最常相處的五個人的平均。」5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特別是最親近的社交圈,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習慣、思維和成就 — 無論是在財務、情感還是心智層面。因此,謹慎選擇同行的夥伴至關重要。
多數人擔心錢會用完,卻不害怕浪費生命。我們常慷慨地對待時間,卻吝嗇地對待金錢。花錢時很容易察覺,但時間的流逝卻常常在為時已晚時才被注意到。
人生很短
愛有等差,斷捨離大部分的人生過客,把寶貴時間留給那些很努力想要進入我們生命裡的那群人;把寶貴時間留給那些你想陪伴到生命盡頭的那群人;把寶貴時間留給會坐在你喪禮上最前排的那群人;把寶貴時間留給你摯愛的那群人。
或許,我們都該時常問自己:今天的 24 小時,我想和誰一起度過?
Footnotes
-
“How we spend our days is, of course, how we spend our lives.” ― Annie Dillard, The Writing Life
↩ -
Esteban Ortiz-Ospina, Bastian Herre, Tuna Acisu, Charlie Giattino, and Max Roser (2020) - “Time Use” ↩
-
前者是「成為某種角色」的思維,關乎身份認同與責任;後者是「擁有某些東西」的思維,關乎個人慾望與需求。 ↩
-
“You are the average of the five people you spend the most time with.” ― Jim Roh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