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血字的研究(A Study in Scarlet)》中,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將人類的大腦比喻作一個「大腦閣樓(Brain Attic)」:
我認為一個人的腦袋最初就像一個空空的小閣樓,你必須用所選的傢俱來填滿它。
他進一步解釋道:
傻瓜會將各種雜亂無章的東西裝進腦袋,導致真正對他有用的知識,不是被擠出來,就是和一堆廢料摻在一起,讓他很難在需要時找到。熟練的工匠則會謹慎地挑選要放進閣樓的東西,只保留能幫助他完成任務的工具,並且種類齊全、井然有序。
不要以為這個房間的牆壁是可以無限擴張的,這是錯誤的想法。
你要相信,每當放進一個新的知識點,就會有一個舊的記憶點被擠掉。因此,千萬不要讓無用的知識把有用的知識擠出去。
這段話教我們一個實用的思維管理方法:重點在「精」,不在「多」;「質」遠比「量」重要。過多無意義的資訊只會讓我們的思考變得混亂。
這讓我想到福爾摩斯在一次與華生醫生的對話中,提到他對於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理論毫無興趣:
這和我有什麼關係?你說我們繞著太陽轉,就算地球繞著月亮轉,對我或我的工作都沒有一絲一毫的影響。
從中可以看出,福爾摩斯優於常人的推理能力,並非來自天賦,而是對於「有意識地吸收資訊」的堅持。這種獨特的「思考習慣(Thinking Habits)」讓他能夠在關鍵時刻迅速做出判斷,解開最複雜的謎團。
福爾摩斯在大腦閣樓裡只存放破案需要的資訊,其他的就直接忽略 — 像「地球繞太陽轉」這種無關緊要的資訊,他一概充耳不聞。
在數位飲食中挑食:選擇性記憶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要地被無止境的資訊轟炸。很多資訊要麼是在過去 24 小時內產生的,要麼是由演算法推薦的:直播新聞、社群貼文、限時動態、短影音等等。
有一句話是說:「你是共度最多時光的五個人的平均值。」我想再補充:「你是分配最多注意力的五個資訊來源的平均值。」
你所閱讀、觀看和聆聽的內容與所吃的食物一樣重要。你的數位飲食塑造了你的思想,就像你的日常三餐塑造了你的身體一樣。
因此我們需要謹慎選擇放入其中的「傢俱」— 輸入的質量決定思維的質量。
要有意識地過濾用來餵食大腦的資訊,選擇值得你關注的內容,不要盲從演算法、照單全收。勇敢地在數位飲食中「挑食」,或是用 經過長時間考驗的內容 來「洗腦」自己。
我們都知道垃圾食物不利身體健康。那麼,為什麼要攝取 腐蝕大腦 的垃圾資訊呢?
如何篩選出最重要的資訊:以終為始
我很喜歡「以終為始」這個思考工具。每當遇到一則新資訊,我會先問自己:
它能解決我現有的哪個問題?
- 如果不能幫助我解決某個問題,那對我來說就是「無用」的資訊 → 忽略它。
- 如果能幫助我解決某個問題,那對我來說就是「有用」的資訊 → 問自己下一個問題:
我能立即採取行動嗎?
- 如果能立即採取行動 → 吸收它。
- 如果不能立即採取行動 → 將它加入我的 書籤系統。
自從實踐這個流程後,我發現自己需要對 90% 以上的資訊說「不」。
一則資訊不能只是為了「某件事」,必須是「重要且即時」:如果這兩者有一項不符合,就不要浪費時間吸收它。資訊如果無法應用在重要的事情上,或是在有機會應用前就被遺忘,那就是無用的資訊。
空氣唯有流動才能維持生命 — 若只吸氣卻不吐氣,最終反而會窒息而死。資訊也是如此,必須吸收並適時釋放、運用,才能發揮它的價值。
對福爾摩斯來說,挑選傢俱前,會先確保閣樓裡已經有適合的位置。他的思考順序是反過來的,也就是「以終為始」。
定期清理你的大腦閣樓:思緒斷捨離
談到這裡,我們知道要避免把無用的傢俱放入閣樓。但別忘了一個事實:閣樓的空間有限。
如果不定期整理,即便存放傢俱的速度緩慢,終究還是會被塞滿。而這會阻礙我們在未來吸收有用的新資訊。
走路、寫日記、打造第二大腦 都是很棒的方法。走路能讓我們的思路更清晰,寫日記幫助我們釐清內心的想法,而打造第二大腦則是將資訊外部化,減少大腦的負擔。
定期進行這些活動,就像定期倒垃圾一樣,讓我們能更有效率地運用有限且寶貴的腦力資源。
數位環境對一個人的價值觀影響深遠,程度甚至超過實體環境。它形塑了你的思考習慣和決策方式。請牢記這一點。
讓我們一起練習有意識地選擇數位輸入的來源和品質。
讓我們一起向福爾摩斯學習精挑細選的藝術,做資訊的主人。
讓我們一起最佳化大腦記憶體空間,打造一個更高效的思維殿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