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社群媒體盛行的時代,我們很容易將自己的人生進度與他人比較,心裡開始擔憂:我是不是落後了?是不是該更努力一點?
但事實上,每個人都走在自己的時區。
每件事都在依循自己的時間表展開,就像世界各地的時鐘不會完全一致,每個人的人生軌跡也都有自己的時間軸。
你必須摒棄「我要在 X 歲前達成 X」的思考習慣。
花了 7 年才得到的 4 年學位還是個文憑。
50 歲才開始的事業還是能成就偉大。
65 歲才買的賓士還是一台賓士。
所有事情的發生,都有它的時機與理由,都是最好的安排。
每一次的際遇,都不是偶然,而是上天為你精心鋪設的路,為了鍛鍊你承擔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使命,引領你遇見這個世界上需要你來服務的那群人。
愛因斯坦說過:
並非所有能計算的東西都重要,並非所有重要的東西都能被計算。1
很多事情,往往不如想像的那麼糟糕,也不如想像的那麼美好。
我知道有人從未念過大學,但在 18 歲時就發現自己的「天職」,並且熱愛生命;我也知道有人剛畢業後,就進入大公司工作,賺了很多錢,卻開始厭惡自己。
我知道有人和另一半同居生活,心卻在別人那裡;我也知道有人真心深愛對方,彼此卻無法待在一起。
賈伯斯在 2005 年的史丹佛大學畢業典禮 分享過這段話:
你不能預先把生命中的點連接起來,只有在回頭時,才能看出它們是如何相互串連的。2
沒錯,人生只有在多年後回顧時才能被理解,但在現在這個當下,你必須不斷向前、不斷嘗試、不斷探索、不斷試錯、不斷迭代,最後就會找到屬於你的信仰 — 那件只有你才能做得好的事情。
當你找到的時候,請梭哈:將所有時間、精神、注意力都奉獻投入。
人生有時難免失去方向,這很正常,我也會。
但,永遠不要拿自己和別人比較。
就像日文所說的「桜梅桃李(おうばいとうり)」— 櫻、梅、桃、李,各自綻放,各自承載天地的安排。
若真的想要攀比,請和昨天的自己比,而不是和今天的某人比。
別被不屬於你的生活囚禁,也別在不屬於你的人生裡逗留。
如果你想要剝奪過程中的樂趣,比較是最好的方式。
在只有自己的時區裡,難免感到孤單,也需要勇氣。有時候會自我懷疑,這很正常,我懂。
這時候請記得:你只需要再做一個好的決定:全神貫注地想下一步、做下一個行動。這樣就夠了。
電影 《絕地救援》(The Martian) 的 結尾片段 中,主角馬克·華特尼(Mark Watney)在一間教室裡,對著一群學生描述自己在火星上孤獨求生、面臨絕境時的心境:
在某個時刻,一切都會走下坡,你會告訴自己:「到此為止了,這就是我的結局。」
這時,你可以選擇接受它,或者立刻動手去做。就是這麼簡單。你只需要開始,解決第一個問題,再解決第二個,然後第三個。
當你解決了足夠多的問題,你就能回家。
我很喜歡奧斯卡影帝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的「堆磚塊」心態:「你不說:『我要蓋出一道完美的牆。』,你說:『我要完美地擺放每一塊磚頭,有一天,我就會蓋出一道完美的牆。』」
專注於一磚一瓦的堆砌,築起屬於你的城牆和羅馬帝國,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請記住:想移動高山,先搬走第一顆小石頭;想擁抱大海,先捧起手心裡的第一滴水。
這就像開夜車從台北前往高雄:車燈只能照亮前方三公尺,周圍一片漆黑,遠方的路況無法看清;但只要一直向前,那三公尺的光就會不斷延伸,最終帶你抵達終點。
沉住氣,保持耐心。一個可以精通耐心的人可以精通任何事物。
知道大自然的祕密嗎?「耐心」。
十年磨一劍,一生中所有長期好處都來自於複利效應 — 無論是健康、關係、財富 — 任何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東西都需要時間。
不要急,讓每一步都自然發生,時間會帶你到想去的地方。
我們常常把外在成就、頭銜和榮耀當作人生目標,但人生的價值,不在於贏得多少光鮮亮麗的獎牌,而是收集了多少傷痕。
每一道傷痕,都是曾經努力過的證明與戰鬥過的痕跡。比起獎牌,傷痕更能代表你已經盡力、全力以赴。這樣就夠了。
學會享受追求目標的過程,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最終結果。
如果想成為連續創業家,不能只想要成就感和社會影響力,還要願意承受龐大壓力、各種挑戰與無數次挫折。
如果想成為職業運動員,不能只想要觀眾的掌聲和高薪,還要願意承受枯燥的飲食、身體的酸痛與不斷重複的訓練。
如果想成為暢銷書作者,不能只想要忠實的讀者和簽書會,還要願意承受長時間孤獨的寫作、反覆修改與缺乏靈感的時刻。
人生 99% 以上的時間都在爬山,而不是在山頂。
目標的實現只是旅程中的一個里程碑,而非目的地。達成目標那刻,不過就像卸下背包一樣輕鬆,很無聊。重點是一路走來歷經的學習、成長與蛻變。
持續讓我們感到幸福的,不是登頂,而是沿途的風景。別因急於趕路前行,而忽略了值得駐足的美好。
擁有東西不會讓人快樂,追求的過程才有趣。期待的快感,往往比真正得到時還要強烈。
專注於自己的步調、節奏,享受每一步,並感恩與你同行的夥伴。
愛上追尋的感覺,因為旅程本身就是最棒的獎勵。
人生不是和別人競爭的短跑衝刺,而是和自己對話的長程馬拉松。
如果只能選一個,你會希望自己走得遠,而非走得快。
下次當你感到焦慮時,請提醒自己:你正在屬於自己的時區裡生活。
人生進度並沒有快慢之分,只有各自的時區,沒有任何一區的時間是完全一樣的。
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所謂的路徑,你必須開闢屬於自己的路徑。
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所謂的成功,你必須定義屬於自己的成功。
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所謂的命運,你必須創造屬於自己的命運。
拋棄社會框架的束縛和世俗眼光的期待,放下無謂的比較,不追逐他人的影子。
勇敢相信自己的選擇和直覺,給自己多一點耐心和信心。
相信自己跨出的每一步都是有意義的、都會受到全宇宙的幫助,如此就不會有恐懼跟害怕。
每顆星球都有自己的軌道,每個人也都在自己的時鐘下,照著自己的配速前進,遇到屬於自己的機會。
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時區。
附錄
下面這份表格整理了不同人的人生進程,歡迎你補充更多人物故事,讓這份清單更豐富,也讓我們一起欣賞每個人的獨特旅程。
人物 | 年齡 | 成就 |
---|---|---|
Mozart(莫札特) | 5 | 開始創作音樂作品,已能熟練演奏鋼琴與小提琴 |
Shirley Temple(雪莉·坦普爾) | 6 | 以電影《亮晶晶的眼睛》成為好萊塢票房頂尖童星 |
Anne Frank(安妮·法蘭克) | 12 | 開始寫《安妮日記》,被譽為「改變世界的十本書」之一 |
Magnus Carlsen(馬格努斯·卡爾森) | 13 | 成為國際象棋史上最年輕的特級大師 |
Nadia Comăneci(娜迪亞·科馬內奇) | 14 | 拿下體操史上首個完美 10 分,並抱走三金 |
Tenzin Gyatso(丹增嘉措) | 15 | 掌握西藏政權,成為世俗領袖 |
Pele(貝利) | 17 | 成為最年輕的足球世界盃冠軍球員與得分者 |
Richard Branson(理查·布蘭森) | 19 | 創辦維珍集團 |
Elvis Presley(貓王) | 19 | 舉行首場職業演出,正式踏入演藝圈 |
John Lennon(約翰·藍儂) | 20 | 舉辦第一場披頭四演唱會 |
Jesse Owens(傑西·歐文斯) | 22 | 首位單屆奧運獲得四面金牌的運動員 |
Beethoven(貝多芬) | 23 | 成為炙手可熱的鋼琴演奏家 |
Roger Bannister(羅傑·班尼斯特) | 25 | 首位突破 4 分鐘一英里 障礙的人類 |
Albert Einstein(愛因斯坦) | 26 | 發表相對論論文 |
Lance Armstrong(藍斯·阿姆斯特朗) | 27 | 贏得首座環法自行車賽冠軍 |
Michelangelo(米開朗基羅) | 28 | 完成《聖殤像》與《大衛像》,展現其天才雕塑實力 |
Alexander the Great(亞歷山大大帝) | 30 | 建立橫跨希臘至印度的大帝國 |
Amelia Earhart(阿梅莉亞·埃爾哈特) | 31 | 首位獨自無停靠跨越大西洋的女性飛行員 |
J.K. Rowling(J.K. 羅琳) | 32 | 歷經被 12 家出版社拒絕後,終於發表《哈利波特》第一集 |
Oprah(歐普拉) | 32 | 開始主持《歐普拉秀》,開啟媒體女王之路 |
Wright brothers(萊特兄弟) | 32 | 創造世界上第一架受控動力飛行的飛機 |
Edmund Hillary(埃德蒙·希拉里) | 33 | 首批征服「世界之巔 — 聖母峰」的人類 |
Martin Luther King Jr.(馬丁·路德·金) | 34 | 發表「I Have a Dream」演說,隔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成為歷屆最年輕的得主之一 |
Jack Ma(馬雲) | 35 | 創立阿里巴巴集團,由英語教師轉型成為科技企業家 |
Marie Curie(居禮夫人) | 36 | 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後又獲化學獎,成為首位在不同科學領域兩度獲獎的女性 |
Vincent van Gogh(梵谷) | 37 | 過世時鮮為人知,作品如今價值數百萬 |
Neil Armstrong(尼爾·阿姆斯壯) | 38 | 擔任阿波羅 11 號任務的指揮官,成為首位踏上月球的人類 |
Amancio Ortega(阿曼西奧·奧爾特加) | 39 | 開設第一間 Zara 門市,展開他的快時尚帝國 |
Mark Twain(馬克·吐溫) | 40 | 40 歲寫《湯姆歷險記》,49 歲寫《哈克歷險記》 |
Christopher Columbus(哥倫布) | 41 | 發現美洲新大陸 |
Rosa Parks(羅莎·帕克斯) | 42 | 拒絕讓座給白人乘客,成為美國民權運動的象徵 |
John F. Kennedy(甘迺迪) | 43 | 成為美國總統 |
Henry Ford(亨利·福特) | 45 | 推出 Ford T 汽車 |
Suzanne Collins(蘇珊·柯林斯) | 46 | 完成《飢餓遊戲》 |
Charles Darwin(達爾文) | 50 | 出版《物種起源》 |
Leonardo Da Vinci(達文西) | 51 | 完成繪製《蒙娜麗莎》 |
Abraham Lincoln(林肯) | 52 | 成為美國總統 |
Ray Kroc(雷·克羅克) | 53 | 買下麥當勞特許經營權並迅速擴展 |
Dr. Seuss(蘇斯博士) | 54 | 出版兒童文學經典繪本《帽子裡的貓》 |
Colonel Harland Sanders(哈蘭·桑德斯) | 61 | 創辦肯德基 KFC |
J.R.R. Tolkien(J.R.R. 托爾金) | 62 | 出版《魔戒》三部曲 |
Ronald Reagan(雷根) | 69 | 成為美國總統 |
Jack LaLanne(傑克·拉倫) | 70 | 戴上手銬、鎖鏈拖曳 70 艘划艇 |
Nelson Mandela(曼德拉) | 76 | 就任南非總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