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跟我一樣,從小被灌輸「凡事堅持到底、不能輕易放棄」的觀念。
在這個推崇堅忍不拔的社會氛圍裡,我們很容易把「放棄」跟「失敗」劃上等號,甚至覺得那是一種「墮落」。
即使心裡那股「好像不太對勁」的聲音越來越清晰,卻經常對它按下靜音,用「再撐一下就好」、「再觀望一陣子」來說服(欺騙)自己。
結果就是最珍貴的 注意力 被消耗在沒有太多未來性的地方。
會不會,我們其實誤解了放棄?
放棄,是將資源從不再有意義的地方「釋放」出來,並重新投入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放棄,並不是失敗,而是一種重新配置 機會成本
放棄,是轉身去追求其他東西。
放棄與堅持
相信你一定聽過「堅持到底就會成功」、「堅持,是成功的必需品,是成功的關鍵,是通往成功的道路」之類的心靈雞湯。
但,你真的知道自己在堅持什麼嗎?
堅持(Grit)就像「油門」,是驅動我們前進的力量,更是基本功!只是它需要一個前提:「這條路還值得繼續走下去」。
而放棄(Quit)就像「方向盤」,使我們能夠靈活轉向,而不是卡在已經失去意義的迴圈裡。
堅持,是在選定道路後,勇敢地踩下油門;而放棄,則是在發現走錯路時,善用方向盤即時轉向。
油門與方向盤,兩者缺一不可,共同決定了我們能否順利抵達目的地。
有時,一味前進不一定能通往終點,轉彎反而更快抵達。
有時,看似失去的放手,其實是為了得到更多。
有時,堅持的成本,遠比放棄的代價更高。
每一次決定放棄,同時也是決定堅持的開始。
所以,「要不要放棄?」這個問題,更好的問法應該是:「接下來,我要堅持什麼?」
猴子與基座
在《停損的勝算
想像有人提案要訓練一隻猴子,讓牠學會站上基座、拋接燃燒的火把。這個表演要成功,需要兩個元素:
- 猴子能學會雜耍
- 有一個穩固的基座
在這個計畫裡,真正的瓶頸(Bottleneck)1 是「猴子能不能被訓練成功」。
但我們常會忍不住先去蓋基座,因為它比較簡單、短期可見、能快速產生成就感、讓人覺得「事情有在進展」。
這樣做會出現一個問題:如果到最後才發現猴子根本學不會,再華麗的基座也沒戲唱,只是白費工夫、自欺欺人。
更糟的是,這會讓我們陷入「沉沒成本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以挑戰「將科幻小說情節化為現實」2 聞名的 Google X 實驗室(現為 X Development)
1. 定義並優先處理最難的事 (Identify the hardest thing first)
在投入大量資源前,應該優先找出那隻最棘手、決定成敗的「猴子」。
然後用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成本去驗證「猴子到底能不能被訓練成功」。
這就像想開一家餐廳,最關鍵的「猴子」是料理是否好吃到讓人願意付錢,而不是店面裝潢或招牌設計。
要揪出那隻最關鍵的猴子,可以試試心理學家 Gary Klein 提出的「事前驗屍(Pre-mortem)」:
- 想像失敗:想像你的專案在六個月後徹底失敗了,然後和團隊(或自己)逐一寫下所有可能導致失敗的原因。
- 找出猴子:從中找出那個最致命、最根本的核心原因 — 通常這就是你要找的猴子。
這個反向思考練習,強迫我們直視專案最脆弱的環節,將內心的恐懼、模糊的擔憂,轉化為具體可行的問題清單。
如果在企劃前期就發現這隻「猴子」無法被馴服,就應該選擇果斷放棄、及時踩煞車,而不是等到砸下大量資源後才後悔莫及。
Annie Duke 在書中也提到,我們應該在還沒陷入困境前,就先想好退場機制。因為最糟糕的決策,往往是在身歷其境時做出的 3。也因此,當人們在「正確的時機」放棄時,感覺上往往會覺得「太早了」4。
2. 小心「假進度」的陷阱 (Beware of false progress)
基座當然也重要,但前提是先確認「猴子」能被訓練成功。一旦搞錯順序,很容易被「假進度」哄騙過去。
「假進度」是指那些讓你感覺良好、看起來很忙碌,但對專案卻沒有實質貢獻的任務。
我的自身經驗是可以透過以下幾個特徵,來判斷自己是否做了太多「基座型」工作:
- 分享起來很輕鬆:很容易跟別人分享「我最近做了什麼」,因為這些任務通常具體又簡單。
- 做起來很順手:執行過程中,沒有太多心理阻力 5,因為不是在解決最困難的問題。
- 學不到新東西:雖然很忙,但一天結束時,卻沒有新的學習心得可以寫進日記。
當我發現自己大部分時間都在做這類事情,就會開始警覺:我可能正在用「忙碌」來逃避最難搞的那隻猴子。
長時間埋頭苦幹,卻不花點時間,慢下來反省是否有更值得做的事情,其實是一種「懶惰」:一種偽裝成勤奮、甚至讓人引以為傲的懶惰。
有時候,忙碌是拖延的警訊、偷懶的象徵。
成功的關鍵,並非努力不懈,而是懂得在對的時機放棄錯的事情
單車電影《破風》裡有一句台詞:「取是能力,捨是境界。」如何精準判斷何時該堅持、何時該放棄,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項值得我們用心磨練的人生技能。
就如賈伯斯所說:
專注的真諦,並不是對著你要做的那件事說「好」,而是對其他一百個也很棒的點子說「不」。 6
決定不做某件事,有時甚至比決定做某件事更有價值。
放棄,從來不是失敗的同義詞。
它是為了騰出雙手,去擁抱更好的可能。
它甚至可以是你這輩子,做過最聰明、也最勇敢的決定。
厲害的人,其實比我們想像中更常放棄,而且他們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決定放棄,毫不猶豫。這就是成功人士之所以卓越的精髓。
最後,我想引用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在 2023 年臺灣大學畢業典禮上説過的一句話:
策略性撤退、做出犧牲,並決定該放棄什麼,是成功最關鍵的核心。 7
Footnotes
-
或「 船錨(Boat Anchor)
」。以色列學者 Eliyahu M. Goldratt 也在《目標 》一書中提出「約束理論(Theory of Constraints)」,主張任何系統中,至少存在一個限制其達成目標的瓶頸。這個理論的核心精神,在於找出並專注於改善那個「最弱的一環」,因為整個系統的強度,取決於其最弱的部分。 ↩ -
例如 太空電梯、漂浮滑板、噴射背包、瞬間移動
等。 ↩ -
“Making a plan for when to quit should be done long before you are facing the quitting decision. It recognizes, as Daniel Kahneman has pointed out, that the worst time to make a decision is when you’re ‘in it.’” ― Annie Duke, Quit: The Power of Knowing When to Walk Away
↩ -
“When people quit on time, it will usually feel like they are quitting too early, because it will be long before they experience the choice as a close call.” ― Annie Duke, Quit: The Power of Knowing When to Walk Away
↩ -
“Rule of thumb: The more important a call or action is to our soul’s evolution, the more Resistance we will feel.” — Steven Pressfield, Do the Work
↩ -
“People think focus means saying yes to the thing you’ve got to focus on. But that’s not what it means at all. It means saying no to the hundred other good ideas that there are. You have to pick carefully. I’m actually as proud of the things we haven’t done as the things I have done. Innovation is saying no to 1,000 things.” — Steve Jobs
↩ -
“Strategic retreat, sacrifice, deciding what to give up is at the core, the very core of success.” — Jensen Huang
↩